三足鼎立小程序开发公司法人(三足鼎立休闲小程序开发公司郭德纲)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足鼎立小程序开发公司法人,以及三足鼎立休闲小程序开发公司郭德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请举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的主要实例、案例。附上简介/分析/出处为盼。谢谢!
3月18日,申请半年之久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因商务部一纸禁令最终未能成行。由于这是商务部首次引用2008年8月1日生效的《反垄断法》做出裁决,此举引发了全社会甚至世界舆论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各国制定《反垄断法》的用意究竟是什么?从国际通行的案例看,《反垄断法》的大刀一般应当指向哪里?
通常而言,各国反垄断法都具有三种任务:促进公众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竞争。在具体实践中,各国反垄断执法机关也会具体把握个中尺度,并且通常也都会与其本国当时的产业政策、国家安全等因素结合考虑。以汇源案为例,商务部此次并没有生搬市场占有率等数据,也并不是为了保护被收购企业利益和企业投资者利益,而是评估果汁产业发展走向和结合本国产业政策做出了裁决。
控制企业合并 促进公众利益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本身有着扩大规模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自然倾向,如果对合并不加控制,允许企业无限制地购买或者兼并其他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消灭市场上的竞争者,导致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正是出于维护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国反垄断法都有控制合并的规定。这种控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企业的绝对规模,而是保证市场上有竞争者。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并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合并需要向反垄断法的主管机关进行申报。
商务部驳回汇源案申请主要就是根据这一原则。但在竞争者较容易进入的果汁领域,控制较高市场份额的领先企业是否能做到“消灭”竞争者,目前尚存争议。
各国法律规定
根据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法律,只要合并可以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法主管机关就可以禁止合并。有些国家的法律还规定,什么样的合并可以推断为是产生或者加强了市场支配地位。例如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规定,如果合并后一家企业达到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或者三家或三家以下的企业共同达到二分之一市场份额,或者五家或五家以下的企业共同达到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就可以推断合并产生或者加强了市场支配地位。
不过,有些合并即便产生或者加强了市场支配地位,但是因为某些特殊的情况,政府也应当批准合并。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规定,如果合并有利于整体经济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应当批准合并。需要指出的是,导致垄断的合并因为会严重损害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政府批准这种合并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
中国《反垄断法》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
适用案例:
欧盟驳回力拓、必和必拓合并申请
2008年7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对必和必拓的收购方案展开调查,该部门当时表示,两家矿业公司的合并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将控制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铁矿资源。而通过并购,全球最大矿业集团必和必拓公司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矿、铝矿及煤矿供应商,其垄断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表否决声明。 详情
中国商务部驳回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
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收购汇源的申报材料,此后多次根据商务部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11月20日,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交的申报材料达到了《反垄断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对此项申报进行立案审查。2009年3月18日,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否决了这起并购。 详情
豁免案例:美国批准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
美国司法部1997年批准了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的合并,这一方面是因为麦道公司当时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另一方面因为合并后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存在着与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
禁止垄断协议 保护消费者权益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曾经说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反垄断法上把这种限制竞争性的协议称为“卡特尔”,具体还分为商定售价的价格卡特尔、限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数量卡特尔和通过协议划分销售市场的地域卡特尔。
上述这些卡特尔对市场竞争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各自在其销售地域都有着垄断地位,这一方面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商品的权利,另一方面使市场失去优胜劣汰的机制,即效益差的企业不能被淘汰,效益好的企业不能扩大生产规模,这就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竞争力,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各国法律规定
在各国反垄断法中,上述各种严重损害竞争的协议一般得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即不管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订立的,都得被视为违法。当然,企业间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有时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当某些限制竞争协议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生产率,它们一般被视为合理的限制,可以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
根据美国的《谢尔曼法》,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的罚款可以达到1000万美元,对个人罚款可以达到35万美元,此外还可以处以三年以下的刑事监禁。但在具体案件中,美国司法部根据美国刑法的规定,早已大幅度提高了反垄断案件的罚金。
中国反垄断法也有相关详细条文规定,同时规定,即使不适用于已有条款约束的,经营者面对此类指控时,需自行举证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能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适用案例:
三菱参与石墨电极价格协议被罚
在2000年,日本三菱公司因为被指控参与了一个固定石墨电极价格的国际卡特尔,被美国司法部征收了1亿3千4百万美元的罚金。
两大国际拍卖行商定佣金被罚
英国的克里斯蒂(Christie)拍卖行和美国的苏斯比(Sotheby)拍卖行作为国际上两家最著名的拍卖行,因商定佣金的价格被指控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最后,这两家拍卖行不仅被课以巨额罚金,它们的总裁还面临着刑事监禁。
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维护市场竞争
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反垄断法虽然不反对合法的垄断,但因为合法的垄断者同样不受竞争的制约,它们就非常可能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损害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国家必须对那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垄断地位或者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加强监督。
各国法律规定
中国《反垄断法》中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有较细的条文规定,同时设置了豁免条款:“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适用案例:微软在美国、欧盟涉嫌垄断被罚
微软公司就是通过控制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在全世界的软件市场上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并凭此优势在浏览器、即时通讯等产品上事实捆绑,妨碍了竞争者进入。1997年,美国司法局控告微软垄断,微软由此饱受诉讼煎熬,最终交出数亿罚金
CPU专家请进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 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intel 4004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197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
第二代微处理器均采用 nmos工艺,集成度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采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intel 8086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英特尔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197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8088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8086和8088问世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改进,他们将更多功能集成在芯片上,这样就诞生了80186和80188。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80286在以下四个方面比它的前辈有显著的改进:支持更大的内存;能够模拟内存空间;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速度。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intel 80386
1985年春天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芯片公司,10月17日,英特尔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最后还有少量的40mhz产品。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80386最经典的产品为80386dx-33mhz,一般我们说的80386就是指它。由于32位微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pc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领域,如商业办公和计算、工程设计和计算、数据中心、个人娱乐。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intel 80386sx
1989年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这是intel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的一种较便宜的普及型cpu,80386sx推出后,受到市场的广泛的欢迎,因为80386sx的性能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intel 80486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intel pentium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巨人,但是由于奔腾微处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尔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pentium最初级的cpu是pentium 60和pentium 66。早期的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的制造工艺,后期120mhz频率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
intel pentium mmx
多能奔腾 (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
多能奔腾在原 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使得多能奔腾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得多。这57条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视频等数据。多能奔腾拥有450万个晶体管,功耗17瓦。支持的工作频率有:133mhz、150mhz、166mhz、200mhz、233mhz。
intel pentium pro
pentium pro(高能奔腾,686级的cpu)的核心架构代号为p6(也是未来pⅱ、pⅲ所使用的核心架构),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的二级cache。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intel pentiumⅱ
pentiumⅱ的中文名称叫“奔腾二代”,采用klamath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750万个晶体管,核心工作电压为2.8v。
1998年4月16日,英特尔第一个支持100mhz额定外频的cpu正式推出。采用新核心的pentiumⅱ微处理器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其核心工作电压降至2.0v,支持芯片组主要是intel的440bx。
在 1998年至1999年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比pentiumⅱ功能更强大的cpu--xeon(至强微处理器)。xeon微处理器主要面向对性能要求更高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
intel pentiumⅲ
1999年春节刚过,英特尔公司就发布了采用katmai核心的新一代微处理器—pentiumⅲ。该微处理器除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slot 1架构之外,它还具有以下新特点: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采用第六代cpu核心—p6微架构,针对32位应用程序进行优化,双重独立总线;一级缓存为32kb,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指令集,共70条新指令。pentiumⅲ的起始主频速度为450mhz。
和 pentiumⅱ xeon一样,英特尔同样也推出了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的高性能cpu—pentiumⅲ xeon至强微处理器。
CPU的发展史
INTER是全世界硬件行业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和制造商,早期CPU厂商主要以INTER、AMD和VIA、CFRIX为主。
Intel公司成立于1968年,格鲁夫、诺依斯和摩尔是微电子业界的梦幻组合。
Intel 4004
1971年1月,Intel公司的霍夫(Marcian E.Hoff)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4004当时只有2300个晶体管,是个四位系统,时钟频率在108KHz,每秒执行6万条指令(0.06 MIPs)。功能比较弱,且计算速度较慢,只能用在Busicom计算器上。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Intel 8080 ,第二代微处理器
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Intel 发布8085处理器
当时,Zilog、Motorola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Zilog公司于1976年对8080进行扩展,开发 出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直到今天,Z80仍然是8位处理器的巅峰之作,还在各种场合大卖特卖。CP/M就是面向其开发的操作系统。许多著名的软件如:WORDSTAR 和DBASE II都基于此款处理器。
WordStar
处理程序WordStar是当时很受欢迎的应用软件,后来也广泛用于DOS平台。
Apple Ⅰ
1976年3月,Steve Wozniak和Steve Jobs开发出微型计算机Apple I,4月1日愚人节这天,两个Steve成立了Apple计算机公司。
Apple II
1976年:一些离开了Motorola公司的部分工程人员自组成立MOS Technology公司,并且开发出了6502处理器。它的位宽为8bit,频率只有1MHz,并且无协处理器。但它是IBM PC机问世之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微型计算机Apple II(苹果机)的CPU。Apple II是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售价为1300美元。Apple II及其系列改进机型风靡一时,这使Apple成为微型机时代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
Intel 8086
1978年6月,Intel推出4.77MHz的8086微处理器,标志着第三代微处理器问世。它采用16位寄存器、16位数据总线和29000个3微米技术的晶体管,售价360美元。 不过当时由于360美元过于昂贵,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使用此芯片的电脑,于是 Intel 在1年之后,推出4.77MHz的8位微处理器8088。IBM公司1981年生产的第一台电脑就是使用的这种芯片。这也标志着x86架构和IBM PC 兼容电脑的产生。
发布的时候,8086的时钟频率有4.77,8和10MHz 三个版本,包括了具有300个操作的指令集。其中8MHz 版本包含了大约28,000个 晶体管,具备0.8 MIPs 的能力。
1979年6月1日,Intel推出4.77MHz的准16位微处理器8088,它是8086的廉价版本,价格为大众所接受。在性能方面,它在内部以16位运行,但支持8位数据总线,采用现有的8位设备控制芯片,包含29000个3微米技术的晶体管,可访问1MB内存地址,速度为0.33MIPS。
同年9月,Motorola推出M68000 16位微处理器,它因采用了68000个晶体管而得名。该处理器主要供应Apple公司的Macintosh 和Atari 的ST系列电脑上。后继版本的处理器,包括68020则被使用在Macintosh II 机型。
1980年10月,Microsoft把握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IBM在秘密进行代号为“跳棋计划”的开发项目(第一台IBM PC)过程中,向Microsoft提出采购一套操作系统。Paul Allen抓住机会与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Tim Patterson签约,向其支付了不到10万美元,获得了其DOS操作系统的版权并进行了一些修改,从而做成了与这个神秘客户(IBM)的大买卖。
今天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仍然兼容DOS,这个系统对于老一代电脑用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早在1980年7月,一个负责“跳棋计划”的13人小组秘密来到佛罗里达州波克罗顿镇的IBM研究发展中心,开始开发后来被称为IBM PC的产品。一年后的8月12日,IBM公司在纽约宣布第一台IBM PC诞生,这个开创计算机历史新篇章的时刻,迄今正好25年。
第一台IBM PC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IBM将其命名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不久“个人电脑”的缩写“PC”成为所有个人电脑的代名词。IBM原来预计在一年中售出241683台PC,然而用户的需求被大大低估了,实际上一个月的订货量就超出了预计。
1981年:80186和80188发布。这两款微处理器内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输入输出上80186采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样均是采用8位工作。这是一颗性能介于8088,80286之间的的CPU。但事实上80186从来都没有在PC中应用,它仅仅存在于一个小范围的圈子中,作为一个小型的控制器出现,哪怕是今天。从这个时候起,AMD公司已经开始生产80186 CPU了。
1982年2月1日:在80186发布后的几周,80286就发布了。80286处理器集成了大约13.4万个晶体管,最大主频为20MHz,采用16位资料总线和24位位址总线。与8086相比,80186/80188增强了部分软硬件功能 80286增加了实存(24位地址)和虚拟存储器管理,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下工作,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80286开始正式采用一种被称为PGA的正方形包装。
1985年10月,Intel推出16MHz 80386DX微处理器(最高33MHz 主频),可以直接访问4G字节的内存,并具有异常处理机制;虚拟86模式可以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加强多任务处理能力。 80386的广泛应用,将PC机从16位时代带入了32位时代。此外它还具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集。发布时,80386的最快速版本的主频为20MHz,具备6.0 MIPs ,包含275,000个晶体管。
当时,IBM已经收到大量286机器的订单,不愿立即转向386,同时IBM担心长期受制于Intel芯片,开始暗中开发自己的处理器,所以对是否采用386芯片不置可否。Compaq乘机而上,推出386芯片的电脑,迅速占领了市场。
1988年6月16日:80386SX 发布,它是80386DX的廉价版本,只有16-bit总线宽度。
1989年4月,Intel推出25MHz 486微处理器。1989年5月10日: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 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 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其实486就是80386+80387协处理器+8KB一级缓存,是超级版本的386。
Compaq由于持有大量386订单而对采用Intel 486犹豫不决,Dell趁机推出了自己的486整机,并通过直销模式在兼容机市场后来居上。1991年,25岁的Michael Dell成为《财富》全美500家大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1995年,Dell进入全球个人电脑5强行列。
1991年5月22日:80486 DX 的廉价版本80486 SX 发布,它和DX的区别是没有整合FPU。
1993年3月22日: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巨人,但是由于奔腾微处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尔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Pentum 处理器的性能接近主要的RISC CPU并兼容80x86,同时继承了长期积累下来的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庞大软件资源。
Pentium最初级的CPU是Pentium 60和Pentium 66,分别工作在与系统总线频率相同的60MHz和66MHz两种频率下,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倍频设置。
1994年3月7日:Intel 发布90和10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4年10月10日:Intel 发布75MHz 版本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3月27日:Intel 发布12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6月1日:Intel 发布133MHz 版本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11月1日,Intel推出了Pentium Pro处理器。Pentium Pro的工作频率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种,都具有16KB的一级缓存和256KB的二级缓存。它是基于Pentium 完全相同的指令集和兼容性,达到了440 MIPs 的处理能力和5.5 M个晶体管。这几乎相当于比4004处理器的晶体管提升了2400倍。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Pro采用了“PPGA” 封装技术。即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与Pentium Pro芯片封装在一起 ,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
例如Pentium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CPU技术的一个创新。Pentium Pro的推出,为以后Intel推出PⅡ奠定了基础。
1996年1月4日:Intel 发布150166 MHz Pentium 处理器,包括了越3.3M 个晶体管。
1996年10月6日: Intel 发布200MHz Pentium 处理器。
1997年1月8日:Intel在1996年推出的Pentium 系列的改进版本,内部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Pentium MMX 。Pentium MMX在原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增加了片内16KB数据缓存和16KB指令缓存,4路写缓存以及从Pentium Pro、Cyrix而来的分支预测单元和返回堆栈技术,特别是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成“多媒体扩展指令集”。使得Pentium MMX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的多。57条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视频等数据,这些指令可以大大缩短CPU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的等待时间,使CPU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
回复举报飘过 0砸 0顶 0
2楼圣白树 发表于 2008.11.15 09:36:00
多媒体的能力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
Pentium MMX系列的频率只有三种:166MHz、200MHz、233MHz,一级缓存从Pentium的16KB增加到了32KB,核心电压2.8v,倍频分别为2.5、3、3.5。插槽都是Socket 7。
与此同时,作为Intel的主要竞争对手,AMD也发布了AMD-K6-MMX 处理器,包含相近的指令集,从而导致了一连串的法律纠纷。
1997年4月7日 。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处理器。内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并整合了MMX指令集技术。此时,英特尔 Pentium II架构已经从Socket 7转成Slot 1,并首次引入了S.E.C封装(Single Edge Contact)技术,将高速缓存与处理器整合在一块PCB板上。Slot 1的Pentium II晶体管数为900万,并且具有两种版本的核心:Klamath与Deschutes。
1997年6月2日: Intel发布233MHz Pentium MMX
1998年2月:Intel 发布333MHz Pentium II 处理器,开发代号为Deschutes,并且首次采用了0.25微米制造工艺,在低发热量的情况下提供比以前产品更快的速度。
1999年2月22日:AMD 发布K6-III 400MHz 版本,在一些测试中,它的性能超越了后来发布的Intel Pentium III 。它包括了23M 晶体管,并且基于100MHz Spuer socket7 主板,与那些使用66MHz 总线的芯片相比,性能的提升是卓越的。
1999年1月,Intel推出奔腾III处理器,它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拥有32K一级缓存和512K二级缓存(运行在芯片核心速度的一半下),包含MMX指令和Intel自己的“ 3D”指令SSE,最初发行的PIII有450和500MHz两种规格,其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此外其身份代码还可通过Internet读取。
Intel的主要对手之一AMD加紧跟进的步伐,于同年8月发布Athlon处理器。10月,在微处理器论坛会议上,Intel宣布了代号为麦赛德(Merced)的处理器的正式名称Itanium(安腾)。
1999年10月,Intel推出了基于0.18微米工艺制造的Pentium III处理器,这款Pentium III处理器有256K在二级高速缓存,代码名为Coppermine。Coppermine以733MHz登台。随着工艺尺寸从0.25微米减少到0.18微米,不仅提高了Pentium III处理器的时钟速度,也使的Intel在技术上能够推出了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虽然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只有老式Pentium III处理器的一半,但在处理器全速下运行,性能仍有显著提高。
其后Intel推出了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作为Pentium II 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Intel还将Xeon分为两个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其中,低端Xeon和普通的Coppermine一样,仅装备256KB二级缓存,并且不支持多处理器。这样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 III的性能差距很小,价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还是具有以前的特征,支持更大的缓存和多处理器。
1999年11月29日:AMD 发布了Athlon 750MHz ,在主频和性能上超过Intel 。
2000年3月6日 : AMD 发布Athlon 1GHz。
2000年3月8日: Intel 限量供应1GHz Pentium III 处理器。
Intel 的Pentium IV 和AMD Athlon64 。虽然按照发布时间来说,Athlon64 要比Pentium IV 迟一个时代(Pentium IV 发布时间是2000年11月,而Athlon64 则是2003年9月),但Pentium IV 经过了几年的的换芯,性能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此外在Intel和AMD 的发展版图上来说,它们是竞争对手,而且现在都加入了64-bit和双核等等技术特性,以下对它们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
1、 Pentimu 4技术解释
2000年11月21日,Intel 在全球同步发布了其最新一代的微处理器—Pentium4(奔腾4)。Pentium4处理器原始代号为 Willamette,采用0.18微米铝导线工艺,配合低温半导体介质(Low-Kdiclcctric)技术制成,是一颗具有超级深层次管线化架构的处理器。
Pentium 4处理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抛弃了Intel沿用了多年的P6结构,采用了新的 NetBurst CPU结构 。NetBurst结构具有不少明显的优点:20段的超级流水线、高效的乱序执行功能、2倍速的ALU、新型的片上缓存、SSE2指令扩展集和400MHz的前端总线等等。
新的处理器系统总线( FSB)
英特尔近来在前端系统总线(FSB)方面一直不敌AMD:Pentium Ⅲ最高为133MHz的FSB和内存频率(外频);而AMD雷鸟用的 是100MHz的内存频率(外频)和266MHz的FSB(类似于CPU倍频的方式来连接这两个频率)。
Pentium 4终于有了突破:虽然 Pentium 4 系统总线仅为 100Mhz,并且也是 64位数据宽度,但由于利用与 APG4X 相同的原理“四倍泵速”,因此可传输高达 8 位 * 100 百万次/秒 * 4 = 3,200 MB/秒 的数据传输速度。明显地远超过 AMD 最近公布的Athlon 总线数据传输速度。 Athlon 总线速度为133Mhz,64位、2倍速,提供 8 位 * 133 百万次/秒 * 2 = 2,133 MB/秒的数据传输率。
这项特色使得 Pentium 4 传输数据到系统的其它部分比目前所有的 x86 处理器还快,也一并去除了 Pentium III 系统所遭受的瓶颈限制。 不过,如果主存储器无法提供相对数据传输的话,这么快的处理器总线速度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早期此处理器的芯片组 850 就搭配了两条Rambus 信道并使用昂贵的 RDRAM 内存。这两个 RDRAM 信道能提供与 Pentium 4 系统总线(3,200MB/s)相同的数据频宽,这样的搭配将是理论上最完美的结合—提供处理器、系统与主存储器间最高的数据传输率,这也是最明显的优势之一。不过系统的整体系统的成本将会因为使用较昂贵的 RDRAM 而提高。
高速执行缓存
为了增加8KB的数据缓存,P4包含了一个执行跟踪缓存,可存储12K的微指令以帮助程序执行。这些指令不在主程序循环中执行,不被存储,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
快速执行引擎
算术逻辑单元(ALU)以双倍的时钟速度运行,这让类似于加、减、逻辑与、逻辑或等基本运算的执行只用了1/2时钟。例如,1.5GHz的快速执行引擎其实是以3GHz在运算。
高级动态执行
高级动态执行是控制CPU执行顺序的动态单元。P4可以发出126条动态指令,使流水线完成48次载入和24次存储。与前一代的PⅢ处理器相比,它能够增加33%的预处理速度,还可以在缓存中存储更多的历史信息从而快速取出。
改进的浮点数运算和多媒体单元
P4的128位运算动态增加了运算单元,使得浮点数运算和多媒体表现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网络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2(SSE2)
通过增加的144条新指令,SSE2具有更强多媒体增强指令和数据流单指令。这些特性包括一个128位单指令多数据整数运算和128位单指令多数据双精度浮点指令,这些指令减少了原有的指令执行数量,大大增加了执行速度。使得用户的视频、音频、图象处理、加密、财政、工程和科学应用都极大增强。SSE2可以提高多媒体的执行效率,特别是DVD/MP3/MPEG4的回放,可以最大效果地体现P4新指令集的威力。
Pentium IV是完美无缺,可是实际状况却远非Intel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代Pentium IV 可以说是Intel 近几年内的最大失败。
首先是P4耗电惊人,所以P4系统使用的主板被设计为电源的12V电压(ATX12),通过一个4脚的插座和3.3V、5V一起供给主板,另外还在20针电源接口的旁边另加了一个6针的辅助电源接口。
最致命的硬伤还是Willamette核心属于Pentium 4最早期的产品,因此它的发热量很大、频率提升困难,只有1.7GHz和1.8GHz两个版本。而且它的二级缓存只有256KB,超深的处理流水线使得总体性能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于超频用户来说,这类产品难以让人感到满意 。
三国群英传1攻略
第一次升级(10级)所能学到的必杀技 三国群英传中必杀技是通过武将升迁系统来学习的 各种职业所能学到的必杀技对应如下:
a.武将
鹰扬将军 乱飞矢 (放箭伤敌, 攻击力一般,对象敌方士兵)、荡寇将军 三日月斩 (日月斩强化版,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全体)、讨逆将军 神剑闪 (放剑伤敌, 攻击力一般,对象敌方全体)、辅国将军 回天术 (加血, 对象我方士兵)、虎威将军 伏兵班阵 (招兵, 对象我方士兵)。
伏波将军 突石剑 (伤害武将及武将周围的敌人,对象敌方全体)、镇军将军 炬石车 (发出火石弹,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偏 将军 伏兵班车 (招兵, 对象我方士兵)、扬武将军 放龙合璧 (发出龙卷风伤敌,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
b.文将
中 常 侍 地雷阵 (伤害我方武将周围的敌人, 对象敌方士兵)、太史大夫 御飞刀 (攻击力一般, 对象敌方武将)、尚 书 令 雷击闪 (放出闪电伤敌,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御史中臣 火箭烈 (放火箭伤敌, 攻击力一般,对象敌方士兵)、侍 中 炎龙无双 (放火龙伤敌,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
第二次升级(20级)所能学到的必杀技
前 将军 炬石炼狱 (炬石车加强,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卫 将军 伏兵连阵 (招兵, 对象我方士兵)、骠骑将军 日月轮斩 (日月斩加强,攻击五条线上的敌人, 全体)、龙骑将军 分身斩 (攻击一条线上的敌人并伤敌武将生命30点 )、安南将军 突剑四方 (突石剑加强, 伤害武将及武将周围的人 )。
征东将军 旋龙天舞 (放龙合璧加强,发出龙卷风伤敌, 敌方士兵)、平北将军 神剑闪华 (神剑闪加强, 对象敌方全体)、征虏将军 八门金锁 (使敌士兵行动不能, 对象敌方士兵)、太 傅 伏兵排阵 (招兵, 对象我方士兵)、司 徒 黄龙天翔 (放火龙伤敌, 攻击力强, 对象敌方士兵)。
司 空 五雷轰顶 (重伤敌武将, 对象敌方武将)大 司 马 火箭天袭 (放火箭伤敌, 对象敌方全体)、羽 林 监 火箭天袭 (放火箭伤敌, 对象敌方全体)、大 司 农 地雷震爆 (地雷阵加强,伤害我方武将周围的敌人士兵)。
第三次升级(40级)所能学到的必杀技 大 将 军。
资料拓展:
《三国群英传1》由中国台湾奥汀科技公司开发制作,并于1998年2月上市,是以两军对战为主、内政计谋为辅的三国游戏。 是以两军对战为主、内政计谋为辅的三国游戏。
玩家可以扮演三国历史时期的著名君主,或者干脆自建武将,透过各种手段消灭四处不同势力,完成统一大业。《三国群英传1》系列游戏的内政设计都比较简单。
通常用很简便的方式和步骤就可以完成内政部分。可以说,两军面对面的交战是《三国群英传》系列的精髓,也是该系列游戏长期以来吸引玩家的亮点。而玩家的大部分时间和操作也都在与敌军交战之中完成。《三国群英传1秘籍》则是众多玩家在玩该游戏时日积月累所总结的心得经验!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_三国群英传1秘籍
招聘app哪个可靠点?
转眼间又到了金三银四的求职黄金期,对于要跳槽或找工作的小伙伴们,绝对是一个好时候,在这时招聘网站的选择对求职者就十分重要,下面就来说一下常用优质行业内排名很高的的几个招聘网站。主要分成三类十个网站。
一、综合类别:(职位覆盖最全面)
1、前程无忧
作为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南方城市用户量占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岗位多,搜索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搜索岗位的结果不够精确,而且页面看上去比较简单没有美感。
2、智联招聘
前身是一家猎头公司,是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偏重于北方用户市场,职位选择比较多,但相对二三线城市岗位较少,HR要求较高,投递的简历容易被筛选出去。
3、中华英才网
曾经与一度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三足鼎立,定位于中高端岗位,行业知名度高,但后来因内部原因被卖给了58同城,招聘质量及效果较以前来说有些下降。
4、猎聘网
本质上是传统招聘网站的升级版,中高端职位较多,70000多名猎头在线,但猎头里有时会放出些虚假职位信息以此来为收集简历和提升人气。
二、垂直类别(偏向互联网和应届毕业生等)
5、拉勾网(互联网招聘网站)
是一家专业的互联网招聘平台,大量互联网岗位供联网人士选择,职位实时更新,薪资透明,但由于是垂直类专业平台,职位不够全面,导致非互联网人士选择工作岗位少。
6、BOSS直聘(互联网招聘网站)
是一款宣传BOSS与求职者直接开聊天的免费招聘工具,让求职和招聘变得更有效率。这一模式是方便了企业与求职者,但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少数李鬼公司(通俗来讲就是骗子公司),要注意辨别。
7、应届生求职网(毕业生求职平台)
对于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求职网站,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在里面论坛分享学习相关求职知识。但是页面设计上不太美观,字体较小,看上去有点累。
8、大街网(毕业生求职平台)
大街网也是即将毕业大学生求职的一个好网站,收到的面试通知算是最快的,而且在投递简历后收到的推送通知比较合适。但是有时候出现简历被网站乱投的问题。
9、事业单位招聘网(考事业单位必备网站)
这网站汇集了有关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对想要报考事业单位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网站,但是受众的对像比较单一,如果你不感兴趣,那么这网站可以略过了。
三、社交类别(职场社交互动)
10、脉脉
这是一个社交性质的招聘平台,号称工作版的微信。在这里能够得到一些公司的小道消息,这能帮助求职者更好了解求职公司,同时帮助用户积累人脉。但因有时泄露用户隐私人脉,导致不少用户对其反感。这是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的。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招聘网站,当然还有储如58同城、赶集网一类的,一些本地的人才网,线下的本地求职招聘会等可以相结合起来。这些相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你在这个时期更好的找到理想的工作。
在求职时不光要找到好的招聘网站,还要了解求职公司 ,做好简历,做好面试准备充分才能帮你更好的入职你想要进入的公司。
新中源如何没落的
今天行业碰到的困难,并不是意味着建陶行业走向没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行业需要往前走,但市场在萎缩,就要找到或创造新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刺激,开辟新的战场。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借助行业高增长,已经完成了整线国产化,而现在,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该何处何从?出路又在哪里?
•现在处于历史的拐点期,我们需要完成从跟随着向原创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引领全球。新的历史机遇也在蕴酿,产品功能化、产品向服务端延伸以及智能工厂,将催生新的市场。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陶大局之建陶装备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2019年7月4日,蒙娜丽莎与恒力泰合作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T36000大吨位压机,在蒙娜丽莎集团正式上线运行,意味着属于中国建陶行业的3.6米超大规格陶瓷大板即将面世,这是迄今为止国产首台超大吨位压机。
过去,全球市场3万吨以上的1500×3000mm、1600×3200mm大规格陶瓷大板的生产,还是以西斯特姆等意大利的企业为主导。恒力泰36000吨超大吨位压机在蒙娜丽莎投产成功之后,这一局面将会被打破。
从1999年科达成功研发3200吨压机,可直接压制800×800mm规格的瓷砖,打开中国建陶制造的新局面。到2019年,恒力泰36000吨压机面世,可压制3.6米超大规格的陶瓷大板,打破国际巨头在超大吨位压机的市场垄断地位。20年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image.png
3.6米陶瓷大板在蒙娜丽莎成功投产
但这是一个面临着危机的新时代。建陶行业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掉头向下,市场在萎缩,需求在下降,建陶行业面临洗牌,进入淘汰赛,导致建陶装备的需求也在下降。
这也是一个走向创新的新时代,在过去的20多年里,建陶装备实现整线国产化,是跟随的20多年,蓬勃发展的建陶市场为装备企业提供了成长机会。但现在处于历史的拐点期,我们需要完成从跟随着向原创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引领全球。新的历史机遇也在蕴酿,产品功能化、产品向服务端延伸,以及智能工厂,将催生新的市场。
同时,全球建陶装备旧的市场格局在打破,新的生态将要重新建立。在旧格局中,大约300多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建陶装备市场,中国的装备企业只占有三分之一,约120亿左右,而另外200亿左右的主流市场大部分被意大利把持,据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ACIMAC数据,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年销售额在22亿欧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约171.6亿元(按1欧元=7.8元人民币汇率计算)。未来中国制造和意大利制造,将围绕着200亿主流市场进行竞争。中国模式的优势是高效率、大规模、高性价比、快速服务,及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但不足是原创能力不强;意大利模式的优势是原创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品牌效应,但效率低,服务慢。
从国内建陶装备的竞争格局来看,是科达系和非科达系的竞争。2010年科达收购恒力泰之后,整个中国的建陶装备行业,就没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家独大。国内陶瓷机械行业竞争失去平衡带来的一个忧虑是,未来行业创新的动力不足。虽然现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巨头进行竞争,但我们势单力薄,意大利有如萨克米、西斯特姆、杜斯特、天工法拉利等几大集团竞争,带来了持续创新,而我们只有科达一个集团,其他装备企业成长空间有限。
目前,全球建陶装备行业具有整线输出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意大利。中意两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未来全球一体化的格局,是中意在竞合中,共同引领全球建陶全产业链发展,重构全球建陶装备生态圈。
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
7月初,报道称江西30多条生产线停产,这是十余年来,江西产区陶企首次在淡季因库存压力而大范围停产,山东淄博76条生产线有23条生产线因库存压力停产。而据了解,北方产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多个产区,以及四川、广西、佛山产区,停产现象同样发生,行业开工率只在五成左右。
其实从2018年下半年,就有不少企业开始停窑,2019年开年,不少企业没有按预期开窑,有的企业甚至从去年停窑到现在还没有开起来。据公开报道的消息,广东、广西、江西等多个产区有不少企业进入停产、破产或重组程序。2019年5月,江西上高国员陶瓷正式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6月3日,恩平丰泽陶瓷停止经营,依法清算。6月22日,萍乡正大陶瓷全厂停产放假,7月2日,高安某陶企曝出被罗斯福陶瓷以租赁的方式接手。高安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对于一些运营出现问题、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建议法院要提前介入,要加速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企业之间的整合发展。
行业出现下滑是迟早的事情,市场不可能永远上涨,现在是行业换赛道的时候,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开始。其实2018年已经给行业打了一棍棒,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2018年陶瓷砖产量90.11亿平方米,已经回落到2012年的水平,创下行业有史以来产量的最大跌幅。国内重要建陶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与此同时,陶瓷砖出口下滑态势继续延续,全年陶瓷砖出口6.92亿平方米,只有高峰期出口值的一半左右。
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在萎缩,建陶企业的投资意愿也不强烈。国内新建生产线廖廖无几,除了蒙娜丽莎、东鹏、欧神诺、简一、将军等几家企业外,基本很少有企业再投整线,甚至连技改的欲望也在降低。在以前产品快速迭代期,在困难时期还可以转换产品,可以做技改,比如说抛光砖不好卖了,就改成抛釉砖。现在因为销售市场不明朗,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库存压大的企业,如果成本没有优势,物流没有优势,只能停窑,静观其变。因此,行业内技改的需求也差不多停滞,除部分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将全抛釉生产线改做中板、厚砖、大板外,很多厂家都是在观望。
除市场的自然淘汰,各产区政府对建筑陶瓷的政策也在收紧管严,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和整合期。2019年1月4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公告,明确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为20、30、100mg/m³。根据征求意见稿,广东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各项标准将统一收严。
广东江门加快推进建筑陶瓷行业整体退出及过渡期生产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要求新会、恩平两地完成陶瓷企业淘汰退出方案编制,12月底前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分别完成2条、3条、15条生产线清洁能源改造或自主选择关停,其他生产线启动改造工作。到2020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线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自主选择关停;广东清远提出,2019年底将全面完成清远市陶瓷企业“煤改气”改造工作;广东肇庆提出在2020年底前,完成建筑陶瓷等一批传统低效产业退出和整治提升工作;广东佛山西樵要求15家第二类抛光砖企业在2019年8月底前依法予以搬迁或关闭;河北石家庄、邯郸、唐山则将建筑陶瓷列入限制行业类型;山东也提出不再承接陶瓷产业,山西将建陶列入负面清单项目,河南要求在2019年底前,符合条件的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完成提标治理。陕西重点压缩建陶产能。
在内部市场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双重压力下,建陶行业正面临难关,建陶企业观望的情绪变浓,装备企业的日子也很难过,装备龙头企业也不例外。据科达洁能发布的2018年年报,2018年科达建材机械装备实现营业收入 35.45 亿元,同比下降 12.72%。压机和抛光机产量和销量分别下降29.29%和35.03%。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借助行业高增长,已经完成了整线国产化,而现在,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该何处何从?出路又在哪里?
中国建陶装备企业突围的方向
最近在和建陶装备同行交流时,我也在思考,我们要如何度过眼下这一个难关呢?
今天行业碰到的困难,并不是意味着建陶行业走向没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行业需要往前走,但市场在萎缩,就要找到或创造新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刺激,开辟新的战场。从目前行业内做得比较好的几类装备企业身上,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总结了几个或许可以借鉴的突围方向。
一是以创新引领行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恒力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几年来,恒力泰一直在不断突破。自2015年12月恒力泰万吨压砖机YP10000正式投放市场,到2017年1月YP16800压机上线,同年4月,又推出2万吨压砖机,再到2019年36000吨超大吨位压机投产,恒力泰一直在通过产品创新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了大板在国内市场的火热,这也为走向下行通道的建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进行跨界,开辟新的战场。多麦机械的瓷片分选、包装自动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在市场整体下行时,又在寻求新出路。他们转型涉足到眼镜行业,一直以来,眼镜行业是高密度劳动力的行业,自动化水平低,多麦机械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自动化经验,开始做眼镜生产机器人。同时,多麦机械也在探索和研发门窗定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同样做建陶装备起家的赛因迪科技,同时进入陶瓷环保领域。如今,赛因迪又转向陶瓷卫浴快速自动生产线的研发与制造,日本伊奈和TOTO的陶瓷卫浴工厂,他们在生产环节加入机器人工作站,实现联线自动化,其实我们现有的生产线,也可以通过机器人工作站来进行转接。未来,机器人工作站在自动化改造过程中,也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进行产业链延伸,从制造端向流通端拓展。以前装备行业只关注生产端的装备研发,而现在需要慢慢开始向流通端延伸。随着大板市场的成熟,围绕着大板终端需求,需要建立整套的服务体系,如立体仓储、物流、深加工(倒角、开槽、切割等)、铺贴等环节,也必将出现新的设备需求。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将打破原有的市场边界。
四是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转战国外市场。科达与广州森大在非洲建厂,与新中源在菲律宾建厂,就是产业链资源整合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科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整线输出的能力,并且是上市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很多装备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但同样的可以进行联合输出,如做窑炉改造的佳窑,联合金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转战国外市场,在越南建陶生产线改造方面,开辟了新的市场。赛因迪科技也联合其他装备企业,在埃塞俄比亚输出一条整线工程。
五是向功能性材料领域进行拓展。2019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产业结构调整包括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其中与建陶行业及建陶相关的,是鼓励发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化建材产品;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绿色无醛人造板以及烧结路面透水砖、烧结广场透水砖、烧结饰面砖、烧结护坡生态砖、烧结水工生态砖等绿色建材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单块面积大于1.62平方米(含)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利用尾矿、废弃物等生产的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石墨烯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从国家鼓励的新材料发展方向来看,装配式建筑建材、透水砖、发泡陶瓷、石墨烯材料等,基本上都属于功能性产品,未来对于功能性产品生产和应用的装备,也是行业追捧的一大热点。如今 ,科达已经在布局发泡陶瓷的整线工程,并在金意陶、德胜等企业投产。
不管是创新、跨界,还是产业链延伸或者产业链整合,面对危机,我们首先是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
植根于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是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竞争优势
从丝网印刷到辊筒印刷再到喷墨印刷,从600吨压机到3200吨压机,到7800吨压机,再到36000吨压机,每一次装备技术的迭代更新,都推动建陶行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983年佛山石湾利华装饰砖厂首次全线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开启了中国建陶行业整线装备的国产化之路。伴随着国际装备的引进,中国建陶装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国产化也在同步进行。从球磨机、喷雾塔开始,到压机、窑炉、抛光机、喷墨机等,建陶一系列核心设备一一被攻克,并迅速实现国产化。
到2005年前后,佛山就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约有200多家陶瓷机械装备企业,其中有科达、力泰、科信达、美嘉、希望、摩德娜、中鹏、中窑等国内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并形成了原料、布料、成型、干燥、施釉、烧成、抛光、打包等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也是在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建陶市场的不断扩张,同时也为陶瓷装备产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尽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机械加工水平都要比国内强,但陶瓷装备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没有市场空间的支撑。
中国建陶企业敢于尝试,也为装备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试错平台。科达机电刚推出磨边机和抛光机时,最早上线使用的就是南庄的企业。后来科达机电每一次迭代更新的抛光机,也都在南庄企业进行试用。2007年,国内首条薄板生产线,也是科达机电和蒙娜丽莎合作研发推出。国产压机从千吨到万吨,到如今的36000吨,同样是装备企业与建陶企业合作的结果。
同样,建陶装备实现国产化之后,也主席加速了中国建陶产业的发展,建陶企业的投资少了,和使用进口设备相比,使用国产设备建一条新生产线,成本降低一半以上。2004年左右,世界陶瓷协会到中国做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中国的陶瓷企业产品成本很低,除了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因素外,陶瓷装备整体价格的下降起到了巨大作用。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建陶产业的迅速崛起的基础。
根植于本土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更适合中国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在本土市场更具有竞争优势。以窑炉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陶正处于产能大爆炸时代,提产能,降成本,是中国建陶企业的首要需求。意大利进口窑炉虽然技术先进,但清一色都是内宽1.8米,长80余米的固定标准化模式,产能偏低,日产量约为2000~3000平方米,而且陶瓷企业必须按照窑炉厂家的要求来建造厂房,服务效率慢,建设周期长,影响建陶企业的快速发展。
而国产窑炉可以提供个性化设计方案,窑炉长度更长,产量更大,到1997年,国产窑炉长度达到200米左右,日产量达到1~1.5万平方米。同时,建设周期短,技术服务更快,因为,国产窑炉更适合野蛮增长时代中国建陶企业快速扩张产能的需要。
伴随着国内建陶企业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国产窑炉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得到提升,1995年前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2002年之后,国产窑炉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绝对主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80%,进口窑炉主导中国市场的时代一去不返。时至今日,中国窑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5%。
中国建陶装备迅速完成了整线工程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意大利一国独强、绝对垄断优势格局。2004,我国建筑陶瓷机械装备市场年销售总量45亿元,到2009年,就快速增长到100 亿元左右。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市场份额已经翻了一番。
回顾中国建陶装备迅速崛起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优势,是根植于全球最大的建陶市场,并且与建陶企业之间,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尽管现在国内市场处于下滑态势,但就算到最后下滑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产能,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建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基仍在,需求仍在。
全球一体化下的建陶装备新生态
目前,全球建陶装备行业具备整线输出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意大利。全球建陶装备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中国和意大利的竞争。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最大的不同,是市场环境的不同。中国制造是一种内生长式的发展模式,是基于中国本土市场,伴随着中国建陶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意大利制造是外生式的发展模式,他们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其70%以上的装备依赖于出口,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视野。
在稳固国内市场并取得绝对控制权的同时,中国建陶装备企业也在加紧走出去,与出口占据70%以上的意大利装备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时至今日,中国陶瓷机械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印度是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大市场。受限于基础工业的发展,印度陶瓷机械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而设备进口地主要为意大利和中国。在印度陶瓷产业发展的初期,印度陶瓷企业生产所需设备基本上由意大利萨克米主导,有数据显示,最高峰时,萨克米占据了印度超95%的市场份额。2003年之后,印度瓷砖需求量猛增,中国陶瓷机械设备商开始大范围进军印度。2016年到2017年,印度新生产线猛增,新签约生产线近百条,其中有10余条是陶瓷大板生产线。中国装备的高效率、大产量、低成本优势在印度市场得到凸显,相对更适合印度现在及未来的发展。
以压机为例,印度陶瓷大板生产多数进口中国恒力泰、科达洁能与意大利西斯特姆。而曾经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95%的萨克米(SACMI),在此番竞争中则逐渐失去了主动权。与中国陶瓷压机成型技术相比,西斯特姆的压机生产效率低,几分钟才能压制一次,而中国的压机一分钟可以压制几次。同时,由于陶瓷大板市场接受度有限,在现有市场空间下,绝大多数瓷大板生产线无法实现全年化连续生产。而中国大吨位压机的有模具模式,在大板销售遇阻的局面下,可以更换模具进行常规产品的生产,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
在非洲市场,科达以“合资建厂”的模式,以产业链整体输出的方式,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家建立陶瓷厂。如今,从阿尔及利亚到南非,科达设备从北到南已贯穿辐射了整个非洲。
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科达+恒力泰的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二,科达深加工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科达+卓力泰的原料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四分之一。
在完成对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布局以后,科达将目标投向了欧美主流市场。和中国模式不同的是,欧美因为人口短缺、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主流市场需求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产模式。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陶瓷机械装备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全自动包装线、自动叉车、码垛机器人等设备的出现及应用,但距欧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只是实现单一设备自动化,但没有解决整线自动化的问题,如何降低各个工序之间的故障率,实现各个环节连续性自动化生产,才是全自动化的关键。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离全面自动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面对高端市场,中国建陶装备一直难以大规模进入。
不过,中国建陶装备进入高端市场的突破口已经打开。2018年5月,恒力泰YPR2500耐火砖自动液压机首次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投入使用,首次进入北美市场;2018年6月,同型号压机首次出口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进入欧洲市场。2019年5月11日,恒力泰品牌YPR1800L液压自动压砖机,首次出口意大利。2019年6月6日,科达设计承建整线工程在韩国陶瓷企业SAM YOUNG投产。
2019年2月28日,科达完成对唯高公司60%的股权收购,这是中国建陶装备海外收购第一案。科达希望借此收购,通过成本、工艺等互补优势以及业务、技术、供应链等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推动机械产品进军欧美市场。与此同时,科达还将在意大利设立设计中心及销售中心,针对全球市场的需求,形成“中国制式”、“意大利制式”及“中意联合制式”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形态,打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模式。
如今,全球陶瓷机械行业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的萨克米,2017年销售额折合约60亿人民币;科达洁能排名第二,2017年营收40.6亿,2018年营收35.4亿;排名第三的是意大利西斯特姆,营收约为30亿元。
日益强大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正在通过自身的实力,寻求世界建陶装备的话语权,谋求建立新的生态圈。过去,中意建陶装备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垄断与反垄断、封锁与反封锁、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将会改变,取而代之,有可能建立中意竞合关系下的协同创新生态圈。
唯有原创才能引领全球
按道理来说,中国建陶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而且中国建陶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加上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国建陶装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来说,体量已经不小。
但为什么意大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装备生产国和输出国,牢牢把控着另外200亿主流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建陶装备到现在仍然难以大规模进入?这说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附加值不高,仍以低价竞争为主。国内有些陶机企业为了占有市场而不计成本,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而据了解,在欧美地区,萨克米生产线的销售价格,是中国生产线的2倍以上。就算是在东南亚、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萨克米的价格,比我国陶瓷机械的价格也高出30%以上。
意大利之所以能一直引领全球,在于他们强大的原创能力。尽管意大利陶瓷装备行业一度遭遇经济危机出现连续多年的下滑,但其通过兼并重组,向喷墨打印机、大板压机、宽体窑等新的技术领域拓展,继续以原创设计引领行业的发展,强化了对欧美主流高端建陶装备市场的控制力和议价力。虽然意大利陶瓷装备企业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00年的190家,减少到2013年的144家,但自2010年后意大利装备销售额开始触底反弹,并从2013年开启了五年的连续增长,到2017年,意大利陶机设备总收入达到22.37亿欧元,超过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高峰值。
来自中国陶瓷装备企业的竞争,对意大利虽然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威胁,因为跟随者很难打败引领者。意大利凭借其原创的核心技术,与中国陶瓷装备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争取时间差来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如喷墨打印机,我们并没有像抛光机、压机一样,将意大利企业踢出中国市场,这说明我们的创新续航能力不够。
相比于意大利,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2018年11月,佛山市知识产权局在发布《佛山市陶瓷装备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8月,在世界陶瓷装备专利数量中,中国以22187件排名第一,日本11087件排名第二,德国5645件排名第三。
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国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专利技术来源国。但在专利输出上,中国陶企却只有6%左右输出到国外,远低于输出率排名第一的日本(约25%)。另外,中国陶瓷技术输往意大利的数量仍为0,对比意大利输往中国的213件,差距巨大。从以上的数据来看,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对全球陶瓷行业发展的原创贡献率还比较低。
值得忧虑的是,科达于2010年收购恒力泰之后,在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国内很难再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对我们建陶装备行业来说,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行业会不会因此丧失持续创新的原动力呢?对于科达来说,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竞争对手呢?
从建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建陶装备竞争方向,将围绕着产品功能化如发泡陶瓷、大板及大板深加工、智能化工厂等几个领域进行,我们需要在这些领域拓展装备的原创能力,激光打印也是一个方向,美嘉在几年前就推出了激光打印机,但并没有见到实际的应用。
而在智能化工厂方面,我们现阶段还只是处于实现自动化阶段,意大利也只是实现自动化到无人化的生产,还远远达不到智能化的水平。智能化工厂的标准,是在生产流程中,各个机器设备具有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根据环境参数变化,自动调节、自动修正、自动纠偏、自动循环,比如说,喷墨机能自动加墨水,窑炉能自动修正窑温,机器人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己调节自己的线路等等。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数据的传输与处理速度变得更快,能满足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需求,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应用领域,5G技术起着支撑作用,我们说的能自动运行的智能化工厂,在5G时代也并非难事。
但现阶段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半自动化阶段,推动智能化工厂的建设,我觉得还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推动,分阶段、分工序、分等级进行。首先实现单机智能化,即制造装备智能化,再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就是模块智能化,最后将建陶制造端体系和服务端体系打通,形成完整智能循环体系,即智能制造4.0工厂。
在智能化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标准化的问题,包括原料标准化、产品标准化、设备的标准化,这些还有待加强。一个大胆的设想是,推动整个行业成立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对整个行业整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形成行业共享的产业标准。
从自动化工厂到智能化工厂,我们有很多可以原创的研究方向,如大数据平台,如装备总线、物联网等等。建陶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还是依赖装备等配套产业的原创性突破,只有原始创新,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中兴等企业被美国制裁的今天,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建陶装备行业的竞争还是集中在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上,但随着行业新一轮洗牌,市场趋于稳定之后,建陶行业将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阶段。因此,建陶装备企业,在着眼于当下求生存的同时,还得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三足鼎立小程序开发公司法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足鼎立休闲小程序开发公司郭德纲、三足鼎立小程序开发公司法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